八牛中文 > 历史军事 > 穿越之帝国复兴 > 惨烈的大凌河保卫战

惨烈的大凌河保卫战(1 / 1)

本文自网上转载,系一位不知名的作者所写,锋励节选其中主要部分。虽然文中记载多引述于《清史》,在文字中也略带有某些偏向性,但经锋励查阅相关资料,内容也基本属实。现呈献于各位书友,以作辅助了解之用——

也许有人会问,区区大凌河之战,怎么被你列为决定明清存亡的十大战役?是不是有些小题大做。不,绝对不是!大凌河之战在明清兴亡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具有其它许多战役不具备的特点。

一、战争双方

明朝将领:祖大寿张春

后金统帅及将领:皇太极和众贝勒

时间:崇祯四年八月,天聪五年八月,公元1631年

地点:大凌河城。(今辽宁锦州凌海市一带)

双方兵力:明军一万三千八百余人,另有役夫商贾1万余人。后金:五万左右。

二、战前背景

后金方面

千里奔袭的成功,令皇太极在国中威望大增,一些年轻将领由对皇太极的敬佩变成了崇拜。当阿敏屠城逃归后,皇太极立即下令将其逮捕,众贝勒大臣无一人反对,这在从前是根本做不到的。于是,皇太极与三尊佛并坐的局面改成了与两尊佛并坐,汗权得到了进一步巩固。由于大贝勒代善和三贝勒莽古尔泰在千里奔袭的问题上曾持反对意见,而事实证明他们的反对是完全错误的,因此,在对待皇太极的态度上比从前又规矩了许多。

在千里奔袭之前,皇太极便以关心兄长身体为名,取消了努尔哈赤时期制定的四位大勒按月轮流执政的作法。为了进一步加强汗权,在大凌河之战打响之前,皇太极仿照明制,组建了六部,即吏、礼、户、兵、刑、工等,六部的贝勒全都是年轻人,他们均直接受皇太极领导,这是封建性质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皇太极在巩固权力的道路上正稳步推进,代善和莽古尔泰的权力则被进一步虚化和削弱。

千里奔袭的成功,使八旗将士们从锦宁战败的阴影中彻底解脱了出来,他们看到了明朝军队的不堪一击,看到了明王朝的虚弱,进一步坚定了残明的信心。

在千里奔袭之战中,后金军掠夺了大批人口和财物,国力大为增强。总之,千里奔袭之战使皇太极摆脱了政治危机、军事危机和经济危机,后金政权由此开始走上正常发展的轨道。

明朝方面

老臣孙承宗临危受命,不负皇帝之托,很快收复了永平四城,然后对关内军事防务作了认真的调整,于崇祯四年正月,以古稀之年再次挂帅关外军务,并按既定方针抢第三次抢筑大凌河。

再说祖大寿逃归关外后,经孙承宗训斥,袁崇焕去信劝说,便又回到了关内,在收复永平的战斗中还立了功,但从此以后,祖大寿十分小心得很,从不只身离开军营,生怕叫东厂的特务抓了去。这次抢修大凌河的任务,落在了他的头上。

袁崇焕时就曾两次修筑大凌河,但皇太极都没让他修完,如今孙承宗刚一上来就又要抢修,为什么孙承宗和袁崇焕再三抢修此城,而皇太极又为什么一次次不惜代价拆毁此城呢?大凌河城在今天的凌海市,凌海市过去叫锦县,翻开辽宁省地图,我们看到:凌海市位于锦州东三十余里,是屏蔽锦州的重要防线。如果大小凌河能够修得像宁远一样,那就等于在山海关前又多了一道雄关。明军若要固辽,就必修此城;而后金要想攻明,也就必拆此城。从袁崇焕时起,双方对大小凌河二城争夺就非常激烈,已是两建两拆。

三、大战始末

面对明军的重筑,皇太极当然不能坐视,他对众贝勒说:“坐视汉人开疆拓土修建城廓,缮治甲兵,使得完备,我等岂能安处耶?”他立即征调大军,包括蒙古兵在内,七月二十七日,从沈阳出发,第二天便渡过辽河,拉开了凌河之战的序幕。每次大战打响之前,皇太极都要强调军纪,这次当然也不例外。

八月一日,皇太极设筵款待前来参战的蒙古军,然后再次申令军纪,并兵分两路,一路由贝勒德格类、岳托、阿济格率兵两万,经义州屯住于锦州和大凌河之间,切断锦州与大凌河的联系。皇太极亲自率大军经黑山、广宁从正面压向大凌河城。

八月六日,两路大军会合于大凌河城下,大凌河之战打响了。

大凌河之战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围城

大凌河城虽被金兵多次摧毁,但原有墙基还在,因此修城进度较快。如果皇太极动作稍慢一些的话,大凌河城就有可能峻工了。但皇太极没有给祖大寿足够的时间,在他修了不到半个月时,便兵临城下了。而这时,城墙雉堞还没修完,祖大寿只好关闭城门,仓促应战。

皇太极总是不断出新招数,这次大凌河之战,他一改从前硬攻的战法,改成了围。他命八旗将士环城挖了四道壕沟,并筑起一道一丈多高的墙,将个小小大凌河城围得如铁桶一般。

兵法讲:十则围之,这次皇太极至少出动了五万大军,加上四道壕沟一道墙,足可抵十万之众,祖大寿的一万多人马想突围已绝对不可能!

明军万万没料到金兵会出此狠招,他们从城上向下观望,只见:“逆奴围凌,连挖四壕,弯曲难行,器具全备,计最狡矣。”而城中粮草仅够几天之用,围了不几天城中就断粮了。城中将士无不惊恐万状,祖大寿作过几次试探性的突围,都被金兵杀了回去。无奈之下,只好坐困愁城,盼着援兵。

皇太极为了进一步消耗城中的有生力量,搞了一次假增援,祖大寿盼望援军心切,急忙率军出城相迎,欲前后夹攻,实现突围,结果上了大当,被杀得大败,损失十分惨重。这下祖大寿有了教训,再也不敢出城应战。

第二阶段:打援

皇太极围城之策实在是高明,这一围,城中的明军只有坐以待毙,如果想活着出去的话,一是靠援军来解围,二是只有投降。而援兵前来,必须与金兵野战于城外,野战又金兵的绝对优势,几乎是每战必胜。

该是介绍一下祖大寿的时候了。祖大寿,辽东即辽阳人士,有的人说他出生在宁远。据说祖上是著名爱国将领晋朝时的祖逖,闻鸡起舞的典故就出在祖逖身上。

早在万历皇帝死的那一年,他就当上了游击,曾因功受到熊廷弼的嘉奖。天启二年时在广宁巡抚王化贞麾下任中军游击。广宁失陷,他率兵逃到了觉华岛。在宁远之战中,他亲自指挥善用大炮的福建籍兵士,炸死八旗兵数百人,令八旗兵为之胆寒。皇太极登基,再次攻打锦州和宁远,祖大寿在袁崇焕帐下又立下战功。袁崇焕第二次赴辽东,重用祖大寿,提拔他为总兵,挂征辽前锋将军任。祖家世代居住在辽东,为当地旺族,在辽军中是位举重轻重的人物。史载祖大寿的母亲和妻子都是深明大义之人,婆媳二人对祖大寿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祖大寿本人也非常有才干,深得袁崇焕的器重,与何可纲、赵率教一起被袁崇焕称之为辽东三杰。

正因为如此,皇太极对祖大寿十分看中,围困十天后,便开始了劝降工作。但祖大寿不为所动,对皇太极根本不予理采。祖大寿的这支队伍是关外军最有战斗力的,以骑兵为主,是关外一支铁骑。祖大寿善于拢络人心,从他认了许多义子的事情上就可以看出这一点。他的部下在关键时刻都是能够为他付出生命代价的生死弟兄。尤其是这支队伍又经过了袁崇焕的严格训练。史载:明之精兵尽在此。对这样一支队伍,朝廷是不会坐视不救的。

果然,围了不到半个月,八月十六这一天,松山守军两千前来增援了,由于众寡悬殊,被金兵没费吹灰之力就打败了,第一次救援失败。

八月二十六日,总兵吴襄、宋伟率锦州兵六千前来救,阿济格率兵迎敌。历史上偏偏总有一些巧合令人浮想联翩。这一天上午,雾非常大,几尺外就看不清人。清史稿这样记载的:“会大雾,对面不相识。忽有青气冲敌营,辟若门,我军乘雾进,大战,败之,擒游击一,尽获其甲仗马匹。”阿济格因打了胜仗得到了皇太极的嘉奖。明军的第二次增援也失败了。

二十天后,金兵哨探报告明总兵吴襄和宋伟再次率兵来援,皇太极率军迎了上去,途中见到前面烟尘滚滚,便知是敌人的援兵。皇太极与弟弟多铎走在前面,沿着山悄悄行进,明军也有哨探,他们发现了这一小股队伍,六千大军掩杀过来,想一口吃掉这一小股金兵。但皇太极手下的这些亲兵一个个十分勇猛,面对强敌皇太极毫无惧色,率身边的二百名亲兵冲了过去,以二百对六千,该是何等的勇气!不可思议的是,明军六千多人竟被区区二百人冲杀得溃不成军,紧接着后面大军赶到,又是一番乘胜追击,六千人大败逃归。第三次救援失败得更惨。

为了进一步消耗城中的力量,皇太极利用祖大寿渴盼援军的急切心态,搞了一次假增援,金兵们穿上明军将士的衣甲打着明军的旗帜,高喊着铺天盖地杀向金兵大营。祖大寿在城头一看,喜出忘外,立即率兵冲了出来,欲里应外合,突出重围。他哪里知道皇太极已设下埋伏,一心想活捉他。待他杀出城,眼看要与援军汇合时,援军突然变成了金兵,直接奔他而来。祖大寿大惊失色,这才知道上了人家的诱敌之计,急忙后撤。但他已陷入金兵的重重包围中,好在部下们都英勇无比,拼命厮杀,总算没有被活捉,狼狈地逃回城中,从此再也没有出过城。

从八月六日围城到九月十九日的假增援,大凌河城已被围困了四十八天,城中早已断粮。从城里逃出来了一个商人,叫张翼辅,他说:城里边先是杀战马,吃马肉,马几乎杀尽了,开始吃人,当然是先吃手无寸铁的筑城民夫,也吃那些饿死的士兵。惟有几个大官还有米一二升而已。史载城中正“炊骨析骸,古所未闻。”什么意思呢,就是用人骨头当柴烧,把人肉割下来烤着吃。整个城中到处是人的遗骸,到处在烧人肉吃,此时的大凌河已变成了一座光天化日朗朗乾坤下活生生阴森森的阴曹地府。

于是,皇太极于十月七日和十月九日这两天先后致书祖大寿、何可纲、副将张存仁,劝其速降。但仍遭到祖大寿的拒绝。这时城中的三万余人已饿死了一万多,再饿下去的话全都得死光。人的生命已达到心理承受能力的极限,但祖大寿和军们却一直坚持着,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宁肯饿死也不投降的局面呢?

首先,当然是忠君思想在起作用,他们怎么可能屈服于鞑子。但最直接的原因是阿敏屠城。何可纲认为:投降也是死,不投降也是死,与其投降被杀死,倒不如不屈而饿死,饿死还能留下个忠烈的好名声。何可纲还认为,皇太极是一个素无大志之人,本来已打进了京畿,却又撤了回来,根本没有一统天下的雄心。金兵征战的目的无非就一个字“抢”,和占山为王的强盗们没什么大的区别,投降这样的人将来绝不会有好下场。何可纲的观点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这是明军身处绝境仍然坚持不投降的最根本原因。

对此皇太极曾亲自写信给祖大寿,他解释说:“过去杀辽民确有其事,我深为懊悔,我们早就不那样做了。至于永平屠城那是二贝勒阿敏所为,他因此也受到了严惩,希望你不要存此偏见。但祖大寿等还是不信。

就这样,城中的明军又挨过了五天,九月二十四日,明朝四万人组成的援军终于到了。

率领这支部队的是监军道张春。张春,举人出身,在收复永平四城中,表现突出,为孙承宗看好,这次大凌河被围,孙承宗力荐他挂帅,朝廷派他为监军道。有的史料记载,崇德五年时,张春死于沈阳三官庙,终年七十五岁。如果这样推算的话,他率军赴大凌河这一年,是天聪五年,应是六十五岁,花甲过半之年,真正的廉颇老矣,但却也称得上老当益壮。九月二十七日,大军过小凌河直*大凌河城,在距大凌河城十五里处时,与金兵相遇。张春为了扼制骑兵,动用了许多战车,战车上配有火器,双方交战开始,八旗兵吃了些亏,冲了几次都未能成功,战车阵缓缓向前推进。

你有矛,我就有盾,战争就是这样。明军万万没有想到的是,金兵已经拥了威力无比的红衣大炮,此时正横于大道中间,恭候着明军的到来。待明军进入射程,四十门大炮先后发射,明军的阵营当时就乱了,皇太极率军冲了上去,明军被杀得节节后退。张春见势不好,见风势向东,便使用火攻,火势凶猛,扑向金兵,金兵被大火*了回来。这时,又一个可思议的现象发生了。《清史稿》是这样记载这个不可思议的现象的:“会大风,敌乘风纵火,将及我军。天忽雨,反风,复战,遂大破之。”如果老天不下这场大雨,如果不是大风改变了方向,这场战役的结果又将如何呢?遗憾的是历史来不得这样的如果。曹*赤壁败北,绝处逢生时总要仰天大笑:“苍天有眼,天不灭曹。”明金双方在交战中往往发生这样的巧合,而且一般都是有利于金兵的巧合,真有些“苍天无眼,天欲灭明!”的味道。楚霸王项羽为自己的战败找脱词:“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也许真的天欲灭明,这大概就是气数。

兵败如山倒,张春想扼制溃逃,可是毫无作用,最后连他自己也被卷进了败退的大潮中。皇太极早已料到必胜,在明军撤退的路上埋下了伏兵,溃逃的明军们遇到伏兵,大都放弃抵抗选择了投降。张春和他的三十余名将领被生擒,总兵吴襄和宋伟仅率数十人侥幸逃归。浩浩荡荡的四万增援大军就这样土崩瓦解了,从这以后,朝廷再也没派来过援兵。第四次的增援几乎是全军覆没。

第三阶段:投降

张春来援,明金双方杀得惊天动地,但祖大寿在城中按兵不动,丝毫没有反映,有的史书说,祖大寿是叫皇太极的假增援吓怕了,已经分不出是真是假,害怕再次上当。我们不排除祖大寿有这种想法,但最重要的是,城中已断粮近两个月,所有该吃的都吃了,不该吃的也都吃了,除了人之外,已经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再吃了。他已经丧失了组织和配合增援的能力。而现在,张春又败了,大凌河彻底陷入了绝境。

这时的大凌河城内已是一群一阵风刮来就能吹倒的奄奄一息的饿汉,如果金兵乘胜发动攻城的话,不费吹灰之力就可将大凌河夷为平地,但皇太极没这么作,为了挽回永平屠城的影响,他做到了常人无法做到的忍耐,他要给祖大寿看,给关外的明军看,给天下人看,看什么呢?看我大金的宽怀和仁爱。

大凌河城中的军民们又在地狱中挣扎了十天,十月初七,皇太极再次致书祖大寿,两天后又派降将姜新赴城中面谈。祖大寿终于动心了,他之所以动心,一方面是因为再也挺不下去了,每延迟一天投降,就会死几百甚至上千人,硬撑下去全城都得饿死。再者皇太极的姿态也感动了他,他知道,以城中现在的状况,皇太极若是攻城的话,顷刻间就会土崩瓦解。他相信皇太极的话了,金兵不会屠城。于是他派出一位将领叫韩栋的到金营中谈判。十月二十五日,祖大寿最后下了决心,他邀后金将领石廷柱进城商议降金事宜。当晚祖可法、祖泽润、刘天禄、张存仁等四人随石廷柱一同到了金兵大营,皇太极亲自迎接,四人跪倒便拜。皇太极急忙上前一步搀扶,以女真人最高贵的礼节----抱腰礼相见。然后设盛宴款待,四人被请至座中。皇太极道:“略备薄酒,不成敬意,特为四位将军压惊。”他端杯道:“四位将军请。”以下是本人在《皇太极全传》一书中关于这次议降的描述,虽是小说,但基本是史实,现引来一阅:

祖可法道:“久闻汗王仁德,今日一见,果非虚传,吾等恨归之甚晚,只因城中将士担心屠戮,才延至今日。”

皇太极听出了他的话外音,笑道:“看来尔等尚有疑虑,不如这样,四位将军想必知道,我女真素来敬天畏神,为表吾大金之诚意,朕和大贝勒及众贝勒愿与祖总兵及城中将士盟誓,城中将士归降后,原来官职不变。士兵们想当兵的继续当兵,不想当兵的可编为民户,一律恩养,绝不会有半点伤害。若违背誓言,当天诛地灭。”

四人于席上跪拜:“汗王如此待我败军之将,古来罕见,吾等亦代表祖总兵及城中将士发誓,吾等皆真心归顺,若有二意,必遭天谴。”

皇太极道:“盟誓非同一般,待祖总兵到后,朕和大贝勒率众贝勒与祖总兵登坛祭天。”

然而何可纲一直坚决反对投降,何可纲在军中颇有影响,无奈之下,祖大寿下令将其逮捕,交由士兵和夫役们在城门处当着金兵的面处死。

十月二十八日,祖大寿大开城门,率众将走出了阴曹地府,回到久违了的人间,他们来到金营。只听金营中礼炮三响,鼓乐齐鸣,从营门到中军大帐间真的铺上了一条红毯。皇太极与代善在前,莽古尔泰及众贝勒众大臣在后,一齐隆重迎接祖大寿一行。后双方登坛发誓祭天,誓言原文如下:

“金国汗,执政贝勒代善及莽古尔泰、阿巴泰、德格类、济尔哈朗、阿济格、多尔衮、多铎、岳等与大明总兵官祖大寿、副将刘天禄、张存仁、祖泽润、祖泽洪、曹恭诚、韩大勋、张定辽、裴国珍、陈邦选、李云、郑长春、刘毓英、窦明德、参将游击吴良辅、高光辉、刘士英、盛忠、祖泽远、胡弘先、祖克勇、祖邦武、施大勇、夏得胜、李一忠、刘良臣、张可范、萧永祚、韩栋等盟诸于天:大凌河城内官民归降大金,如大金国对归降将士诳诱诛戮,及得其户口后,离析其妻孥,分散其财物,天将降谴,夺其纪算,使之夭折。归降将士若怀挟诈,或逃或叛,亦夺其纪算,使之夭折。如能践此盟,天地垂佑,寿命延长,世享太平。”

盟誓祭天毕,皇太极携祖大寿手进入大帐,为祖大寿设宴庆贺。大帐内放了四十余张桌子,挤挤腾腾,坐了二百余人。四角置四个大火盆,外面虽已严冬,帐内却春意浓浓。桌上虽无山珍海味,却是大块肉大碗酒,另有脆生生的白梨。新降众将从大凌河地狱中走出,一下子仿佛进入了天堂。

席间,皇太极道:“三军易得,一将难求,今祖总兵归金,朕胜得三军,倍感欣慰。”

祖大寿道:“臣何德何能,得汗王如此垂青,从今后,臣愿尽毕生微力,报答汗王。”

皇太极道:“永平屠城虽是阿敏所为,朕亦难辞其咎,朕之错在于用人不当,以至失信于天下。否则,大凌河断不会出现人吃人的惨状,朕知罪矣。”言讫,潸然泪下。

祖大寿及新降众将见汗王罪己,惶恐不已,于席间一齐跪倒:“吾等为何中军所蒙蔽,错怪了汗王,罪在吾等。”

皇太极道:“何将军一不识时务之庸人也。他责朕胸无大志,唯以劫掠为是,此大谬也。明泱泱大国,虽失德败政,尚有可用之兵近百万。朕遵从先汗教诲,以明为大树,当一斧一锯磔之,磔之过半,大树必倒。而今方磔其少半,灭明时机尚未成熟。不当取而取之,必遭其祸。而劫掠明之府库,意在富我大金。国富才能强兵,国不富而乱用兵者,是穷兵黩武。穷兵黩武,民必生怨,怨久必生祸乱。吾大金国库充盈,兵强马壮,以此与南朝争,崇祯痴儿岂是朕的对手,朕料明之大乱必不久矣。朕趁乱而取之,必事半功倍,易如反掌。”

祖大寿听罢,心中惊叹:“怪不得我等斗不过他,皇太极雄才大略,要高出那个小皇帝多少倍呀。”

至此,大凌河之战彻底结束。

最新小说: 真名媛穿成假千金 公主万福 我的女友是诡异 三国美色 快穿之女主终结者 霓裳铁衣 诸天武侠:从全真开始 穿成首辅大人的童养媳 催昭嫁 说了多少次,别管我叫大哥!